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参观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疆土遍布各大洲,在19及20世纪全球各地南征北伐,留下不少的辉煌战史。从1805年特拉法加英西大海战(Battle of Trafalgar),英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战舰开始,大英帝国独领风骚了一个世纪多,直到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大英帝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被取代。

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收藏了大量旧时的荷枪实弹、短枪巨炮、历史文物,从D-Day的真实登陆计划图到福克兰争夺战的手抄记录本、从首架坦克车到德制V2导弹,收藏物由古至今珍贵罕见,真的让军事迷们叹为观止,大喊过瘾。

帝国战争博物馆坐落在距离Elephant and Castle地铁站15分钟的路程外,从该地铁站小出口取地下通道越过马路,再沿着St.George路左侧走上10分钟,就会看到一栋宏伟的建筑物耸立在一对巨型大炮后方。凡是走进该建筑物的参观者,必认为不虚此行。

帝国战争博物馆外观,建筑物前的巨型大炮为英海军15寸舰炮,曾经参与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及Walcheren海岛争斗战。


英制首架双座轻型侦察与轰炸机(一战期间服役)



当英国的飞行员于1941年9月第一次在英吉利海峡上空接触到FW190时,他们意识到这种新型的战斗机已经远远领先于他们所驾驶的“不列颠救星”-“喷火式”V型,直到“喷火式”IX型投入战场才扭转了这一局面。它被认为是二次大战中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成功地结合了较小的外型、强大的火力、极高的速度,是当时德国空军的骄傲。

有玩Red Alert的朋友都知道V2 Rocket的利害,今天终于打开眼界。V2火箭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第一种弹道导弹,在这种形状怪异的武器面前,英国人感到惊恐万分,导弹爆炸后所引发的火灾也让英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到战争结束时,为躲避导弹的打击,有145万英国人被迫离开了伦敦。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为M4A4 Sherman V型号。


前为阿英争夺福克兰岛时,阿根廷出动的20mm防空双炮。后为于1960年服役的英国Thunderbird2地对空巡航导弹。


服役于1904年的英国MarkII野战炮,在一战期间生产了超过1万支,发射了8千6百万枚炮弹。Mark II服役至内战及二战初期长达40年,是英国最中坚的火炮武器。

Matialda II是英军在二战初期最出色的步兵坦克(Infantry Tank),它的设计主要是为步兵提供近身的支援,其坚硬的外壳及炮火能够迎接敌军的坦克及堡垒。Matialda II在新几内亚及苏联战场上发挥作用,其改装后的功能包括能够清除地雷。


纳粹“海狸”(Biber)单人潜艇。排水量6.3吨的单人潜艇,主要的任务是抵抗盟军海军的进攻及摧毁沿海敌船。艇身上面有小型司令塔,由于没有水平操纵舵面,它不具备保持一定深度的潜航能力,只能水面航行或沉坐海底。允许潜深20~30米。共建造324艘,最早组建的部队于1944年8月投入战斗,但直到战败时都没有显著战果。





英国B型电动巴士:B43"Ole Bill" ,用于一战西线的伦敦改装巴士。1914德国西侵,载兵卡车供不应求,能够容纳25个士兵的伦敦巴士排上用场,把英国士兵送上前线。伦敦巴士也被改装成救伤车及流动无线电站。



上图为蒙哥马利血战阿拉曼(El Alamein)的御用中型坦克车(M3A3)。美国制造的M3型坦克在1942年的沙漠战争中扬名,让英国得以反败为胜。

网址:http://www.iwm.org.uk/


写于Durham House,London

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

探病记

8月25日晚上11时许,我接到母亲的紧急来电,母亲焦急且带着惧意的语气对我说,阿姨的病情恶化,只剩下2天的寿命。次日,我用完午膳后即刻搭火车到Reading的Royal Berkshire Hospital政府医院看二姨最后一面。我先后已经4次下去Reading,每次都获得二姨及二姨丈的热情招待。二姨两夫妻与大儿子5年前来到英国工作,可能焦虑过甚,劳动过度,竟然在前年患上世纪难治之疾。




坐落在Reading伦敦路的Royal Berkshire Hospital.

虽然二姨的身份在英国不受承认,但是她获得NHS的免费医疗服务,多次的住院、手术及药物配方,分文不出。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和在英国有居住权的人都有免费享受该体系服务的权利。英国人的税收非常高,不过他们享受高素质的社会福利,尤其是医疗服务更是无可挑剔,许多人都认为NHS是20世纪英国政府最大的功绩。

我在Royal Berkshire Hospital呆了两天,对医院所提供的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姨住的病房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房内设有垂挂的屏幕可以让病人可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等。病人及亲属可以订明天的菜单,菜单的食物非常丰富,选择多样化,而且免费。只要向护士提出要求,他们就会为你递来咖啡或牛奶,让心绪不宁的病人安心养病,也让其家属感觉轻松舒服。

二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发到肾脏,两颗肾脏已经割除,她人当时已经精神失常,而且排泄不受控制。对于这样的病人,护士们都要走的特勤,除了更换血包、葡萄糖、记录血压及温度外,还要帮二姨更换床单、尿布及尿包。值勤的护士们每日分成组,每组三人,她们对阿姨照顾得悉心之至,体贴温柔,亲切幽默,而且有求必应,让我非常感动。

以二姨同样的情况,如果在大马接受同样的治疗,想必只有在私人医院的高等病房才有如斯服务,然而,恐怕没有那样高素质的“白衣天使”,也恐怕非倾家荡产不可。所以,我对二姨丈说,这是不幸中之大幸。

多亏了英国先进的医疗水准,二姨的病情转佳,癌细胞得到控制、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肾脏也恢复正常状态。二姨一日比一日精神更加,我对二姨能够早日出院,就像对英国医疗服务那样,充满信心。


写于Royal Berkshire Hospital,Reading




2007年8月23日星期四

伦敦打工记3

2007年的伦敦夏天,别以为拿了十几千的马币,就想来伦敦翻本,赚个盆满钵满,一时不慎,分分钟血本无归,随时露宿街头。毕竟伦敦屋租超贵,而且近期屋价飙升得奇高,钱,就像水喉的水一样,稀里哗啦,一下子就花得精光。

今天刚认识的同事告诉我,她在伦敦找了4个月的工才找到,我不觉得很惊讶,毕竟我也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托表哥的朋友介绍,才勉强找到一份工。目前刚找到的新工作,是我在唐人街附近积极留意招聘广告时找到的,可说非常幸运(先后寄出了10余份,下落不明)。虽然工资一般,总算不心惊胆战的虚度光阴。

2005年东欧十国加入欧盟,加上今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新加入,再加上不懂那里跑出来的大量伊朗人和土耳其人,找份福利佳的鬼佬工近乎绝望,我们华人只能奢望华人企业或餐馆能够生意滔滔,否则只能眼巴巴等----死。

我喜欢伦敦,交通方便,娱乐多,空头也多,如果这里不是消费高,找工难,怎么大多数的朋友都不在伦敦。



写于Durham House,London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伦敦打工2

兜兜转转,终于有个新落脚处。

新的工作地点在Leicester Square地铁站附近的韩国日本餐厅,名为Corean Chilli。Corean Chilli处于伦敦旅游胜地的的黄金地段,所以到餐厅用餐的顾客多为游客,客源络绎不绝,生意倒不错。

店主为韩国两夫妇,丈夫未曾露面,老板娘40余岁,样子酷似新关仔角东方海鲜楼的老板娘,冷酷寡言,然,外冷内热。经理是小我两岁的印尼华侨,时髦打扮且有点帅气,样貌白净讨好,深受老板娘的重用。

餐厅以道地韩国食物为主,也有部分日本寿司,价钱不贵。上下楼的餐桌可容纳约80人,地下室另设有四间KaraoKe厢房,整间餐厅装横简单朴素,让人感觉温馨。

Corean Chilli从中午12点开到晚上12点,楼面侍应分成2个时段上班,中午时段的顾客较少,提供的食物选项也微少,所以侍应的人数也比较少,工作也简单多了。

我估计楼面的侍应人数大约有8个,除了我和一名女生外,其他都是韩国人,据我今日及面试当天的观察,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男的皆外貌俊朗,吹兰吐气,必遭蝶浪;女的神姿艳发,笑兮倩兮,别有韵味。

总算从地狱,回到人间。



写于Durham House,London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伦敦打工

中学毕业后的一份工是当酒吧的侍应,大学毕业后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也是当侍应,都是劳力工作,不同的是,一个赚马币,一个赚英镑,可真的讽刺。

纵使读了十多年书,高帽离校,为了五斗米,低声下气,折腰垂眉,端起盘子,笑脸迎人,虽然不是苦差,可是人离乡贱,人在异地,总不能再呼风唤雨,也不能坐吃山空,为了生计,受经风吹雨打,冷嘲热讽,在所难免。


事不如意,睡不安稳,多一天工作,添一丝烦忧,所以逃之夭夭,另找高明。前几天辞掉了在READING的侍应工作,重新回到了伦敦找工。盘川也快用完了,心里有点着慌,幸好善德终于抵步伦敦了,屋主爱芳又为我找到了短期的免费住宿,这让我喘了一口气。

天大地大,必有容身之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希望如此!



写于Durham House,London